关灯
护眼
字体:

都江堰揽胜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成。一般来参观的游人,主要参观离堆公园和堰渠工程。

    进大门不远,便有一喷水池,池中安放着四根铸字铁棒,每根至少七八百斤。导游讲,这就是过去安放在内江的一个淘沙标尺。都江堰以“深淘滩,低作堰”治水,但深淘滩也得有个尺度,淘得过深也有问题,必须恰到好处。古人经长期摸索后,确定了一个最佳位置,为保证以后再淘沙不深不浅,于是在水下安放了这样一根铁棒以作标记。现在陈列在这里的都是古代铸造的标尺,后人重铸后,便将原来的标尺起出来放在此供游人参观。

    从喷水池往后走,便是一条长长的被称作“堰功道”的通道,在通道两旁植有巨大的盆景花木。同时堰功道将历史上对都江堰有特殊功绩的十二位功臣塑像于此,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些塑像是诸葛亮、文翁、高俭、章仇兼琼、刘熙古、卢翊、吉当普、施千祥、阿尔泰、丁宝桢、强望泰等人。当我们对将诸葛亮塑像立于此有些不解时,导游便解释到,之所以将诸葛亮塑像立于此,是因为诸葛亮是将都江堰纳入规范管理的第一人。诸葛亮入川后,先是派军队守护都江堰,后又设立专门的管理单位,专司管水,相当于现在的都江堰管理局。由于有了专人管理,才使得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运行正常。所以除了李冰父子外,诸葛亮当称都江堰第一功臣。

    在堰功道上还有一株银杏树,虽貌不惊人,却很有些来历。据传,那是三国时的奇人张松所植,故称“张松银杏”那树或许受张松影响,虽是千年寿树,一点也不伟岸,反而其貌不扬。

    过了堰功道,前面便是一个小广场,在小广场后面高高的的耸立着一座建筑,这便是“伏龙观”伏龙观里供奉着李冰父子。像这样的有功人,是该享受后人的供奉。

    从伏龙观再往后走,便是都江堰的咽喉--宝瓶口。因为这里形似瓶口,又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的进水咽喉,故称宝瓶口。在对面的玉垒山上,还专门书写了三个斗大的“宝瓶口”三字。一行人于是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影。这里是值得留下纪念的地方!这口“宝瓶”给四川人民倾倒了多少琼浆玉液啊!而且至今仍生生不息。

    离开宝瓶口,我们随导游一起经过一道索桥,来到人字堤。从这里能更好地观看离堆和宝瓶口。导游讲,之所以把伏龙观身下的小山包叫“离堆”是因为原来这个小山包与对面的山是一体的,后来将山挖断,成为现在的内江的通道,因离开了原来的山体,故称离堆。在离堆的上游的突起处,有郭沫若书写的“离堆”两个大字。真不敢想像,那时既没有钢钎也没有炸药,竟然把一座山挖开,真不知道先人们花了多大功夫啊!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尾部,其作用主要是泄洪排沙,也是控制进入内江水的关键工程。当洪水来时,由于宝瓶口的宽度有限,当水量过多时,就通过飞沙堰排出去,又由于对岸山体的作用,将洪水带入的部分泥沙通过飞沙堰冲出去,从而保证了即使发洪水,也不会带入泥沙进入内江,所以也才有了这条历经两千多年而不淤的灌溉渠。

    因到鱼嘴还有一段路,为节省时间,一行人便各花15元钱,从人字堤乘景区内的电瓶车直接到了鱼嘴。

    鱼嘴是都江堰的关键工程,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一部分流入内江作为成都平原生活灌溉之用,一部分则流入外江,以泄洪排沙。在修建这一工程时,古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势和水的自然规律,通过低做堰,使水自然流入内江,利用山势形成的激流,让激流将泥沙直接排入外江。因而保证了在枯水时,有多半水流入内江,丰水时多半流入外江,同时又保证了这一工程逾两千年而不受洪水的侵害和泥沙的困绕。想想我们现在的许多工程,有的还没投入使用就不得不报废,真让人脸红。

    宝瓶口,飞沙堰,鱼嘴,这三项工程实际是三位一体的。有了它们的相互配合,才确保了这一工程千年不衰,永葆青春。

    由于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原来自然分水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要了,因此,经国家批准,现在又在鱼嘴分水附近的外江修了一道钢制拦水阀,以便进一步调节进入内江的水量。

    从国家水利部和四川省政府1994年所立的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碑记了解到,10多年前都江堰灌溉就已达到一千万亩了。现在,都江堰灌溉着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40多个县、市。真是福泽万方啊。

    看着涛涛的岷江水,晃晃悠悠的安澜古桥和满目苍翠的青山,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两千多年来,成都乃至整个四川被称作“天府之国”除了气候地理因素外,恐怕无不得益于这一伟大的工程吧。

    都江堰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历朝历代为官之人“政绩”、“业绩”的最完美体现。后世官员,若能做出这样的政绩,定当彪炳千古!

    (2006-05-19)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