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掠淮南,牛租五十载 兴实业,壶口三百家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求我爹给我买个妹妹。“

    又是一阵哄笑。

    高英不管别人哄笑,蹲在雀儿面前,拉住雀儿的手,问道:“小妹妹,多大年龄?叫什么名字?“

    “五岁,叫雀儿“

    “雀儿?小鸟?会飞?“将雀儿托在手上,一边旋转,一边说道:“飞喽!飞喽!“

    孩子的天真烂漫感染了大人,周围的人都会心地笑了。就是三汉夫妇,看着这位英俊健壮的少爷,又有正义感,那么喜欢雀儿,也都放下心来。

    高英手托雀儿转了十几圈,轻轻放下,又蹲在雀儿面前问道:“雀儿妹妹!到我家去,跟我一起玩,愿意么?“

    雀儿忘了刚才被卖的痛苦,笑道:“愿意!“

    “那好!“将身一转:“趴我身上!我背你。“背着雀儿站起来:“大叔!跟我来!“

    挤出人圈,跑了。

    “少爷慢走,小心摔着!“

    那青年走过来,道:“大叔!没关系,我领你们去。你扶大婶,担子给我。“其他人散了。

    青年人边走边说:“大叔、大婶放心,高员外是菩萨心肠,孩子到高家不会吃苦。“

    上官氏道:“那就看他的命了。不管将来当妾,还是当丫头,只要有吃的就行。在北方,不少闺女要求到大户人家做妾、当丫头,还轮不上呢!“

    “你们不知道高家的规矩。高员外虽说家大业大,可是没有一般地主豪绅的傲气,不养婢妾,不置家丁,不欺压佃户,广行仁义,出手大方,慈善爱人。租课又低,连这几百户所住的房屋也是他出钱盖的,人人都把他当成忠厚长者。她不会买你的女儿,说不定还认孩子为干亲呢!“

    三汉想:看来这高员外确实不错,但他不是大哥的义兄呢?待会儿见了面,先不要说破,看情况再说。

    他们走的很慢,大约走了一二百步,来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大门楼前边,门楼里走出一位面容白净、四十上下的中年人。

    青年人介绍道:“这位是高员外的拜弟孔先生。大叔跟他去吧,我走了。“将担子放在门楼下,走了。

    孔先生喊道:“谢谢你,郑平!以后到家里玩啊!“

    “好咧!“名叫郑平的青年人应了一声,人已不见踪影。

    孔先生回头道:“老哥一路辛苦!我那侄子年少无知,做出买令爱的荒唐事,我大哥正教训他呢!

    “高少爷天真无邪,正直热情,我也十分喜爱,千万不要责怪他,还望先生美言帮忙,务必留下小女才好!“

    孔先生道:“我大哥家教甚严,哪能买别人的女儿?至于老哥一家,大哥自会安排,不必担心。请跟我来!“

    三汉扶着妻子进了大门,看到前院是个很大一个院子。正面一排房,中间是过厅,过厅两侧,各有数间房舍,像是住人;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东边房门锁着,像是库房;西边门关着,但未上锁,像是厨房。门楼两边的临街房,门向内开,不知是做什么用的。

    他们穿越过厅来到中院。中院也是大院子,正北朝南是明三暗五的高大建筑,很像北方的正堂,正堂两端是耳房。中院两侧也是厢房。无论前院、中院,都无树木。

    这时,从西厢房北端传出高英的声音:“爹!求求你:把小妹妹留下把,多可怜哪。要不,她会饿死的!“

    中年人的声音:“可怜归可怜,买卖归买卖。总不能乘人之危,拆散人家骨肉吧!如果有一天,我们家穷得没饭吃了,把你卖掉,你愿意么?“

    一个女人的声音:“大哥!不买也行,孩子得留下,就算是我的干女儿吧。孩子这么大,抱起来像棉花似的,叫他走,可真的没命了。“

    孔先生一步跨进屋里,道:“你也胡闹。你把孩子留下,叫她父母怎么办?大哥,客人到了。“回头对三汉道:“这是我大哥,高庠高员外!“

    高庠正要起身打招呼,三汉抢先一步,跪下叩头,道“落难人黄三汉,给员外请安!“

    高庠上前两步,扶起三汉,道:“黄老弟!你是客人。快不要如此。高某生受不起。“

    三汉起身,转头看见一中年妇女,怀中抱着雀儿,道:“雀儿快下来!怎么要奶奶抱着呢?这位夫人是┅┅“

    孔先生道:“不要叫什么夫人、奶奶,随便叫个什么吧。她是贱内司马氏。“

    “我是贱内,你是贵外。哪里来的酸话。“转身拉起还跪在地上的高英:“英儿起来!“走到上官氏身边:“大妹子,我们走。让他们说话。“一手抱着雀儿,一手扶着上官氏,走出屋子。

    高庠等他们走远,笑道:“我这弟妹心直口快,勤快热情,是个难得的贤内助,就是嘴上不饶人。我这二弟姓孔名达,忠实可靠,这片家业全靠他们夫妻二人支撑,没有他们,还不知成什么样子呢?“

    “大哥不要这么说。小弟若不是大哥收留,早不知暴骨何方了。“

    “黄老弟!小儿年幼无知,缺少教养,做了荒唐事,望老弟多多海涵,要怪就怪高某吧。“

    “员外太客气了。我看员外和蔼可亲,不像别的富家翁,少爷古道热肠,也非纨绔子弟可比,小女有幸留在贵府,倒是她的福分呢!“

    “老弟谈吐不凡,想必是世家出身。“

    “一介农夫,世代为农。哪里什么世家?三汉跟随家兄走南闯北,学了些南腔北调,倒教员外见笑了。“

    “听口音,老弟像是汴州人。

    “距汴州不远,是曹州考城县。“

    “考城有个黄三英,老弟可认识?“

    “那是家兄。员外如何知道?“

    “三英是我异姓兄弟。我们二十多年未见面了,我那兄弟可好?“

    三汉猛地站起来:“员外可是高文学、高大哥?“

    “老朽正是高某。“

    三汉一下扑上去,跪倒地上,双手抱住高庠的双腿:大哭道:“大哥!家兄死得好惨哪!“

    高庠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孔达也吃惊不小,帮高庠扶起三汉,道:“这下可好了。都是自家兄弟,大哥常说:她有个拜弟黄三英,英勇豪爽,肝胆照人。三英比我小半岁,算起来也是我的兄弟呢!“

    “孔二哥也知道家兄?“

    “何止知道尊兄,就是三弟你,我也久闻大名。三英兄弟来信说:他有个兄弟三汉,铁、石、木、农,样样精通,浑身是手。想必就是兄弟吧?大哥恨不能把兄弟请来,不想今天自己送上门来。“

    “那那些手艺有什么用!上不能孝敬父母,中不能保护兄长,下不能养育妻儿。到头来逃荒要饭,连自己也差一点饿死。“

    高庠正要询问三英的事,孔二嫂来到门口,道:“你们可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呀!已经中午了,只顾说话,也不问问三汉兄弟吃饭没有。他已三天未吃东西了,再说下去,三汉兄弟非餓趴下不可。饭好了,快来吧!““三弟,真是如此?“

    “说来惭愧!堂堂男子汉,空有一身力气,不能给妻儿温饱,小弟真是无地自容!“

    “话不能这么说。哪个人没有作难的时候?快去吃饭,有话下午说。“

    吃饭时,高庠说他已认三汉为兄弟,孔二嫂说;她已认雀儿为干女儿,于是,上官氏拜了大哥,高英拜了叔叔,雀儿拜了大伯,干爹。饭厅内更加亲热起来。

    随后,孔二嫂说了他们夫妇的经历。孔达也是北方人,原先是泰宁节度孔目官,收入不菲,有了一子一女,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谁知十年前朱全忠攻兖州,儿女死于战火。夫妻二人逃得性命,南来到此,多亏高庠收留,一住就是十多年。

    说话间,又来了一个面目清秀的中年妇女。

    孔二嫂解说道:“这位是秦家妹子,英儿的奶妈。对英儿比亲娘还好。又有难得手艺。一手刺绣出神入化。“

    秦氏正忙于做棉衣,说了几句话就要走。上官氏要去帮忙,被秦氏拦住,道:“快完了,先歇歇,以后有你忙的。“说完走了。

    “秦家妹子也是苦人。什么地方来的,家里还有什么人,为什么逃荒,问她。只流泪,不说话。秦家妹子来到村边生孩子,孩子一生下就死了。一天后,英儿生下就没了娘,是秦家妹子奶大的,现在英儿十岁了,还和他睡一个床,大哥说了好多次,她也不分开。

    “这个家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英儿的姐姐,名叫端娥,外祖母病了,思念女儿,端娥前去侍奉了。另一个是车把式罗如正,也是苦出身,女儿被恶霸霸占后自尽。妻子也气死了。罗兄弟告状不成。反而挨了板子,一气之下,一鞭打杀恶霸,跑到这里,被大哥收留,每天侍弄骡马,赶大车,不说一句话。像个哑巴,人倒是很好。“

    当天下午,高庠、孔达、黄三汉、罗如正聚集在书房,三汉讲了兄弟抗租、哥哥灭门和自己逃难的经过,说得高庠泪流满面,孔达唏嘘不止,罗如正瞪起大眼,紧握拳头,怒容满面。过了许久,才平静下来。

    高庠问道:“三弟今后有何打算?“

    “大哥已认小女为侄女,二哥认为干女儿,三汉纵有天大胆子,也不敢再卖她了。不过,我们出门谋生,带在身边总是累赘,我想请大哥暂时收留,待我有了固定住处,再来接她。“

    “天下茫茫,三弟到哪里谋生?我这里正缺人手,为什么不留下来?这份家业,以前是我一人的,二弟来了,和我平分;罗兄弟来了,三一三剩一;你来了,四一二剩二。就算哥哥求你,留下来,好不好?“

    孔达道:“留下吧,三弟!大哥总想找个帮手,我只会拿主意,不能干活。找了许久,总是不得其人。三弟浑身是手,正是大哥需要的人才。除了大哥这里,天下再也没有你我兄弟的安身之处了。“

    “大哥、二哥这么看中小弟,若是再推辞,就不是人了。不过,小弟那点雕虫小技,恐怕不入大哥的法眼。留下来无所事事,只是白吃干饭而已。“

    “这才是我的好兄弟!哥哥要的就是兄弟这样的人才。二弟!给三弟摆摆我们的想法。“

    孔达掰着指头,一件一件地说起来:

    高庠的爷爷从北方来到舒州怀宁,买下三千亩荒地,又从北方招了一百多名青年,将一半荒地开垦为水田,将一小半开垦为旱地,除了山林,能够开垦的荒地已经不多了。眼下天下大乱,难民如潮,壶口村人口也由最初的一百余户,增加到目前的近三百户,土地无法再扩展,难民不能拒之门外。高庠常为此犯愁。

    孔达当过泰宁节度的孔目官,见多识广,建议高庠利用山上的竹、木、石、漆、桐油,开办竹编、木器、石业、漆业、桐油业作坊,比单纯务农好得多,原因是,农业多有限制,丰年谷贱伤农,灾年歉收误农,粮食又是兵匪攫取之物,常常成为兵匪的抢掠对象。而竹、木、石、漆之类兵匪不抢,比较安全。有了这些作坊,即使有了灾荒,仍有作坊收入弥补,不致饿饭。目前所缺的是人才而已。

    高庠存有一千多两银子,早已同意这么干,总是找不到领头行家,所以迁延下来。今日天赐其便,来了黄三汉,高庠怎肯放手?

    三汉听到此处,也来了精神,道:“办这些作坊并无大难,只要有人,些许投入,至多半年,就有收获,一年就有小成。比种庄稼来的要大、要快。至于人才,可以就地培养,小弟情愿传授手艺。循序渐进。工匠不必全部专业,可以农闲务工,农忙务农。学徒也不必一定要三年满师,边学边干,先出粗品,再出精品,只要手艺过关,就可以当技工。拿技工的薪水。小弟只会木、铁、石三行,对于竹编,采炼油漆和桐油,小弟却不在行。“

    高庠拍拍手,道:“还是三弟在行,一言中的,字字千斤。今后作坊就由三弟全权筹办,规模大小,用人、薪水,由三弟酌定。木、铁、石三行已足,刺绣作坊先筹备着,竹编、油漆等其他作坊,以后有人再说“

    “大哥!我还有话。铁、木、石工,用的都是男人,女人力小,不适宜作此种活计。即使力大,也不宜男女混杂。不过她们也有擅长之处。男人无法替代。小弟妻室手工不恶,纺线、织布颇在行,做鞋手艺尤精,三天可做成两双鞋,只是刺绣差些。“

    “秦家妹子是刺绣行家。“

    三汉继续道:“就做鞋而论:所需布料甚少。所需大量破衣烂衫。以稀粥将破布糊成袼褙,能做鞋底、鞋帮,仅鞋面、鞋里用些新布。鞋分为多种,有姑娘、媳妇儿穿的绣鞋,有孩子穿的虎头鞋,有官宦人家穿的套鞋,有夏天穿的单鞋、冬天穿的棉鞋等等。我看大哥的鞋就不很合脚,若是让你弟妹做几双鞋,保大哥满意。“

    “三弟的意思,不仅是给我做几双鞋吧?“

    “给大哥做鞋,是她份内的事,不在此列。我的意思是,若把全村的姑娘、媳妇儿组织起来,纺线、织布、做鞋、绣花,再开个鞋店、布店、绣品店,各家织好的布,做好的鞋、绣完的绣品,送到商店,向外销售,商店只收少量手续费,岂不给每个家庭增加收入?至于手艺,弟妇尽可传授,不收分文学费。不知可行不可行?“

    “弟妹可曾做鞋销售?“

    “她除了忙家务,干农活,一有闲暇,便做鞋销售。每年可收入四五千钱呢。“

    孔达道:“照此看来,男人务农、做工,女人织布、做鞋、绣花,各有所司,收入增加,壶口人要过小康日子了!“

    “大哥、二哥先别高兴。麻烦的事在后边呢!一、有些家庭闺范很严,女人的手工,只能给父母、公婆、丈夫、姊妹、子女使用,连兄弟都不能沾手,把他们的手工拿去出售,岂不引起家庭矛盾?二、壶口红火了,官府、土匪看着眼红。官府好办,照章纳税就是,难办的是如何对付兵匪。这年头,饿死、穷死无人管,只要手里有几个钱,马上招来横祸,兵匪最难对付。“

    “三弟顾虑的有道理。第一项好办。凡是参加我们发起活动的女人,必须得到父母或公婆与丈夫的同意。只有家中无男人的家庭,才由妇女自己作主;做出的手工,由父母或公婆、丈夫送到商店。这就怪不到女人头上。第二项比较难办。要保护壶口安全,就要训练乡兵,不但耗费资材,还会被官府斥为缮治甲兵,图谋不轨,招致讨伐。二弟!你看呢?“

    “我们采取合法手段。大哥身为里正,可以防匪保家名义,公开向县衙呈文,要求训练乡勇,兵器只备棍棒,不配刀枪铠甲,任务只保本乡安全,不出乡活动。别的地方已有先例,大概不致遭到刁难。至于乡勇成员,无非是作坊的青工,只要大哥振臂一呼,不愁无人参加。这些人无事做工,有事敲锣,聚而为群,夜间轮流值守,可保小安;将来有暇,修起寨墙,寨门昼开夜闭,可保大安。目前需要聘请武师,作为乡勇教头。“

    “大哥!我也有个想法,不知可行不可行。“一直不说话的罗如正开言道。

    “罗兄弟平日沉默寡言,做事稳妥。今日有话,一定经过深思熟虑。哥哥洗耳恭听。“

    “适才二哥、三哥说办这个作坊,那个商店,就是未提脚力。我想:上门的客人多数未带脚力。如果我们再添些骡马,置些车辆,为客人送货,十里以内免费,十里以上酌情收费。有此方便,大哥的生意不就更火了?“

    “好!罗兄弟,不,从今以后,就是四弟了。让我们兄弟四人共同闯荡这份家业吧“

    开办作坊、商店的事,首先由学堂塾师蓝复在学生中宣传起来。高庠又召集各户家长会议,宣布此事。很快,壶口与附近的乱石滩。水磨沟都动起来,纷纷报名当工人、学徒,虽然有些人私下嘀咕:说高庠想发大财,但利益诱人,只得随大流。

    有三人首先找到黄三汉。一个是学生狄劲之父、铁匠狄铁汉;一个是学生奚小杰之父、石匠奚正义;另一个是逃来不久的木匠樊大力。除大力比较年轻外,其余二人与三汉年纪相仿。四人一见如故,谈得投机,迅速商定:狄铁汉为铁业作坊领班师傅,奚正义为石业作坊领班师傅;樊大力为木业作坊领班师傅。三个领班师傅从孔达处领到开办资金,勘定作坊地址,建筑作坊房舍,挑选徒弟,准备工具,一个月后,作坊开业。三个领班师傅一边带徒弟,一边生产,迅速拿出了第一批产品。学徒也拿到了薪水。

    为了示范,三汉打制了一架纺车。托人从光州买回来棉花,雀儿娘开始纺起线来。壶口男人来自北方,而女人多为当地人。当地不产棉花,女人不知纺织为何物。听说雀儿娘纺线,三五成群地来看稀罕。只见雀儿娘盘腿坐在蒲团上,右手摇车轮,左手握棉卷,向后扯去,一条线从棉卷中抽出,右手一回车,左手一提一送,线全部缠到铁錠上。如此反复,手中的棉卷渐渐短了,锭上的像陀螺一样的线穗大了。有的女人看着手痒,也坐下来试试,起初自然很不顺手,但女人大多心灵手巧,三五次之后,便得心应手了,无不欢欣鼓舞。

    此后,雀儿娘忙于教别的女人纺织、做鞋,忙得连饭也难得回家吃,三汉忙于帮樊大力、狄铁汉带徒弟,打制纺车、织布机,整日难得回家,小雀儿无人看管,被蓝复带到学堂里,起了个“黄鹰“的官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地念起《千字文》了。

    办乡勇的事也颇顺利,县衙批准壶口防匪保家办乡勇,组成了一百余人的队伍,人人有一条清一色的齐眉短棍,只是武艺五花八门。

    壶口处处响起“嗡嗡“的纺线声,“塔塔“地织布声,“吱吱“地刨木声,“咣咣“地劈石声,“叮叮“地打铁声,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汇成一部交响曲,一进村便觉得,壶口活起来了,人人都在忙自己的事。

    戴三杰的外宅小妾丘氏在这声音中也来到壶口,与大力相会,经三汉撮合,二人结为夫妇。--她还带来三个未成年的女孩子,是她从逃难人群中购买,准备卖到南方赚钱的--也交给了高庠,高庠让她们和端娥结成义姐妹,也算是高家的人口。三女长大后,分别嫁给郑平、狄强、奚小龙。都以高家为娘家。

    爆竹声声辞旧,春联幅幅迎新。转眼到了壬戌年新正。虽然外边的世界一日乱似一日,但壶口人却过了一个空前丰满、祥和、喜悦的新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还第一次办了灯会。

    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