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太阳在身后
坐车上下班路过一个很大的十字路口,最近总觉得那个路口空荡荡的。
有一对母女常常在路中间的隔离带附近徘徊,女儿走路不稳,双臂也不能自如的摆动。母亲拉着她,红灯时就在停住的车旁乞讨,在车辆川流的路上,成了一道风景。
我常常想,怎么没有人出面去管?看着让人揪心。可是再细想,我自己也没有给谁打电话或者走过去问问她们的勇气。
和同事说起这对母女,我相信很多路过那里的人对她们都有印象。
“又上班啦?”
什么?我看向那个说话的同事。他抽着烟,把茶杯放到桌子上。
“我说,那娘儿俩,比我上班都准时。”
我不知道该怎样接他的话,顿了顿说,有一段时间没见到了。
我看来很悲伤的事,在别人眼里是利益,他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平等,这也许能让生活不会显得过分的沉重。
我好像也有理由用他的方式看事情,因为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遇到过来敲门的乞讨者。我开了门,把方便携带的食品装进袋子里,看到门口还站着一个比我更小的女孩,就把一件刚洗干净并晾晒好的衣服叠起来也装进了口袋。
我把口袋递过去,对方并没有伸手去接,而是问我:
“你有钱吗?”
我怎么会有钱?我是学生,中学生,在家吃住,连零花钱都没主动向父母要过。
“没有。”
对方转身就走了。
爸妈回来,我把这事说了,妈妈说,以后不要开门。
他们没有给我说更多的,可能是怕我过早的对有些东西失望。
后来,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教育,不要相信外面遇到的可怜人。
一次,在地铁里,几个小孩子在逐个车厢乞讨,和我同行的人小声提醒我不要管。正好车要进站了,这几个孩子忽然变了状态,靠在门口,从兜里掏出瓜子嗑得很悠闲。
“我见他们好几回了,如果有人多给了一些钱,他们几个也是这个样子,像是提前完成任务了。”
同行的人又和我说了一些关于那几个孩子的事。当时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正在上映,我就说,如果没完成任务会不会回去后被惩罚?
“你看他们像吗?”
这事没办法探究真相,就结束了讨论。现在地铁里的乞讨行为被全面禁止,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那些孩子乞讨的背后,也许正是他们的父母。
在某一个地方旅游,火车晚点,到了那里已经错过了宾馆的晚饭时间,导游就领着我们去逛夜市。
在一个摊位前刚坐下,就有两个小女孩站在同行的男子们身后,问要不要给他们揉揉肩。
我们都惊到了,当时已经是半夜,问导游这些孩子第二天不上学吗?导游没说话。还是那两个小女孩说,已经不上学了,看她们的年纪也就十一二岁。
乞讨的孩子,半夜出来挣钱的孩子,出现这种事,可能是父母真的有不得已的情况。但我总觉得那只是他们中的极少数,更多的情况,大约是他们家中的成年人,给自己选择了更轻松一些的生存方式,于是把孩子早早的从学校里拉到社会上。
蒋方舟在《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涉及到童年的部分,用了一个词,“审判”,她写审判童年。在一个见面会上,陈丹青对此说法和此部分内容认真的和她探讨。
一定是有了非常深刻的,令她不愉快的记忆,才让她在有机会表达的时候用这种方试表达出来。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也见过老师自认为正确的,声情并茂的对公认的坏学生进行谆谆教诲。
这个学生是个失去父亲的男生,不知是否因为没了父亲的管束,他恣意的生长着。
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该回家吃饭的时候他妈妈到处也找不到人。
老师那天把他和另一个男生叫到办公室,因为同样的作业问题准备一起进行处理,我们其他人都坐在教室里上自习课。
快下课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两人一起回到教室,我们看见“另一个男生”两眼通红,他则安安静静。老师让他俩回到座位上,布置了家庭作业,宣布放学。
后来,我们知道那节课,那个“另一个男生”在办公室痛哭流涕,说了要痛改前非的话。
这个细节被我们全班同学知道,是因为没了父亲的这个男生又一次没完成作业,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问他怎么回事,说:
“你妈妈多不容易,要养着你和你姐姐。你怎么这么不体谅人呢?我上次在办公室是怎么和你说的?你是怎么向我保证的?”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