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初到鹏城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最大的缺点是,走路有点桶鼓脚,又是特别的瘦,如果穿西装裙,就像一个二脚规在走路,而更要命的是,她说话的声音沙哑,如果稍为大声训斥女工,便感觉她声嘶力竭了。

    她是我们公司经理。

    大家都叫她林小姐。

    她是我们老板大陆的小三。

    林小姐给我的印象还算可以,但我隐约感觉她脸上总有一股怨气,要见到她笑一下也挺难的,她对人总是冷冷的特别严肃的,脸总绑得紧紧带点愁意,乡下人有一句,叫做三百六十日乌暗。

    写字楼还有另一位不可不提的小妹妹,她叫丹丹。这是老板弟弟的女儿,澄城人,也是雪儿的表妹,十七、八岁的小妹妹,人也美丽清纯可爱,但说话不饶人,却是个典型的小剌头,鬼精灵的鬼心思多。初中未毕业就来鹏城,跟着她大伯左工厂里混。她留着一短发男人头,仗着老板是她大伯,说话从不给人情面,因此据说林小姐都怕她三分。她在公司也没什么身份,但她什么事都管,什么人都可监督,俨然是个小公主了。她每天都在公司转,很细心地观察一些人一些事,然后等她大伯回来一五一十地向她大伯说,这样雪儿的舅舅,虽然每周只过来两天,但公司的事却了如指掌。林小姐的弟弟搞些什么损公利己的事,雪儿的舅舅也知道,因此公司任何人,都不愿意得罪这小姑娘。我在来公司之前,雪儿已经与我提到过丹丹,所以我并不怕她,就当是我妹妹,雪儿好像还与她通过信,因此丹丹与我,还真觉一见如故,也有点投缘。

    写字楼有林小姐与丹丹,就让公司的人事关系变得有点复杂了。

    写字楼还有两个人必须提到的:一个是中方地方派的代表老周,也即是合作方甲方的代表,当时的三来一补企业都是这种模式。老周是得益于特区的设立,八十年代初,总设计师一挥手,三个师全部划到鹏城搞建设,老周就是这批人里面的一员,军人出身的老周善谈、厚道、人缘很好。他主要负责服务公司人员的暂住证边防证、住宿的一些工作,日常文化生活等等,他不参与公司的生产管理,但有监督权,他毕竟代表甲方。

    另外一位是长得有点猥琐、尖嘴猴腮的公司小车司机,这是专门服务老板和林小姐的。因为与林小姐接触比与老板接触多,所以可算是林小姐的人,丹丹也比较讨厌他!这人喜欢搬弄是非,有时小辣椒能说成大鸦梨。

    我也算写字楼人员的编制,加上财务妹海英,我们这些人是拿固定工资的。电脑绣花车间,有二位是老板在香港请来的师傅,老洪和肥仔在管理,直接向老板负责,他们不受林小姐领导。

    八、九十年代鹏城很多公司,都是这种形式,雪儿舅舅的工厂也是这样,属三来一补企业。除了我们这些领固定工资之外,一百多位车花女工都是计件制的,在当时要进入我们公司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老板在香港的写字楼,接的加工单很多很多,工资相对来说比其他公司也高,因此每天都有一些技术更好的女工,跳槽到我们公司来。这样,我们公司的技术质量就比较好,在接单上,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老板也更有底气。当然,优点有时也是缺点,开始阶段价高,一受到其他公司价格冲击,越往后越会没了优势。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林小姐也有一位她带来的亲信娜姐,是负责做钉珠样品的负责人。人长得胖,眼睛圆圆的,脸有大量雀斑皮肤粗糙,略黑,身矮;喜穿略紧t恤,便把自已弱点曝露无遗,中间腰部这一段就像猪大肠的葫芦肠了,迎面走来就像一肉球滚过来。其人极尽奉承之能事,对林小姐是唯命是从,但对她自已下面小组的人,却是另一套,做样品做得好,是她的成绩,而做不好,就把责任推及其他女工。每次见到林小姐,都是低三下四的献殷勤,奉承的话一大堆,是真正两面三刀的人。

    车花女工里有一位十分特殊的人,她是雪儿的另一位表妹阿贞,是雪儿二姨妈的独生女儿,也即是公司老板的胞姐的女儿,老板的外甥女。她与雪儿同龄,小几个月而已。这位阿贞大小姐,也就是影响了我、雪儿的一生的人……她妈是嫁到海城的,好像与雪儿这边联系甚少。

    到了沙埔头村,不得不说说我们住的地方,当时工厂没配套宿舍,便在村里搭临时铁皮屋,供工人住,又低又矮,还要上下铺,地面又潮湿,一到夏天,那真叫苦。就像蒸茏屋,风扇扇出来的风,是**辣的。管宿舍的老头,便猛往铁皮屋顶上面抽水淋,水泄到地面上,湿气便往上升,人一走进不大通风的铁皮屋,会让塞得满满的宿舍,闷热得没办法停留。上热下湿的,是天然的蒸气房,汗水流得像下雨,只有到了晚上十二点后,才能勉强入睡。不知是不是其他工厂也是一样?或者是说,因为工人无夜无日的加班工作,宿舍反而是停留时间最少的地方,因此老板并不用重视?

    我们工厂的打工兄弟姐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工作!我也一样,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因为宿舍的条件确实太差了,呆不下去。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每月挣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寄回家,这在当时,是全中国的打工仔最想做的事,所以也无所谓食宿条件的好坏了,人只要像机器一样不停地有工做,不要被老板炒鱿鱼失业了就好。因为远方的父母,每月都在等着这几百元!当时毓升公司在特区,是货量最多的工厂,要进来我们公司还真的很难,因此这宿舍的环境,也就任何人都要接受。

    至于食堂方面,由于是林小姐的弟弟承包的,那真是吃的像喂猪一样的菜,又贵得离谱。总之我当时到了之后,觉得员工这里的工作、生活,老板对工人的要求等等,就像当时上映的rb影片《野麦岭》里面,那些工厂女工的情形一样,条件差得让人没有尊严。

    在那个年代,这一类型的来料加工企业,基本都是这个样。各种来料加工和三来一补的企业,并不注重什么关心工人之类,而大量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正在等待着出路。刚改革开放那时的人,穷得做梦也只想着挣钱,吃住条件好坏,就无所谓了,只要有工可做就行,甚至很多男青年也加入做车花工的行列,这比在乡下没事干,好多了。人一出来,每月能挣个几百块,到了过年拿个三、两千块回乡下,很是不错了。当时那年代,有个子女在特区打工,父母在乡下人的面前,可是脸上有光啊!相当于那年代家里有华侨在海外一样了。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