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字。”那人轻轻“嗯”了一声,又道:“是哪几个字?”念真凑近风炉,瞧了瞧方才稍有些磕坏的一足,念道:“坎上巽下离于中……哟,水开了。”水中开始不断有小水泡浮上来,他细细看了一番,烹茶的水是立春后第一场春雨所下的雨水,雨水水质软,煮沸后并无水膜,念真问道,“施主喜欢吃浓一些的茶,还是淡一些的?”那人仿若没有听到,怔怔地发起了呆,念真又问了一次,他才漫不经心地道:“随你。”念真笑道:“那便请施主同小僧吃一回淡茶罢。”
水到第二沸时,念真舀出一瓢水,以竹筷在热水中旋转搅动,又在热水中心放入茶叶,不多时,茶水势若奔涛溅沫,他立时将先前舀出的水缓缓倒入,以止其沸腾之势。待烹好茶,念真先用一个越州白瓷茶碗盛了一碗茶,送至那人面前道:“让施主久等了。”
那人接过茶,浅浅啜了一口,只听念真问道:“小僧初见施主时,曾见有一怀愁绪,而今眉目沉静,可是心结已解?”那人指尖轻轻一颤,搁下茶碗,蹙眉道:“尚未。师父既然问了,不如,帮我开解一番?”念真凝视着他,问道:“不知是何事令施主耿耿于心?”那人徐徐道:“我曾将深情错付……”他才说了个开头,忽然沉默了下来,片刻方继续道,“说来不知幸也不幸,我几度心若死灰,皆不能一死了之,反而累及他人。如今我虽苟活于世,却背井离乡,举目无亲,现在更是……目不能视。桃之夭夭,我无缘得见,牡丹国色,亦不能一睹,现下与你相对而坐,烹茶闲话,却连你是什么形容都不知。你说这样活着,是不是还不如当初干脆利落地死了来得痛快?”
他这次说的话多了些,念真听在耳中,不知为何竟觉得几分依稀的熟悉感,映着夕阳的一抹余晖,念真忽然发现他颧骨上有一道轻浅的疤痕,细如丝线,似有若无,若非他二人离得近,念真目力又极佳,定然很难察觉到。
“小僧瞧着施主的眼睛,比普通目盲者多了三分灵动,想来施主的眼疾乃后天所成,并非不能医治。”念真温声道,“小僧昔年曾在慈恩寺修行,认识一位医者,丹心妙手,专治眼疾,在长安一带颇负盛名。若是施主信得过小僧,小僧可以为施主引见。”
“长安……”那人喃喃道,“慈恩寺,你既然在慈恩寺修行过,那你可否认识一个人……”念真道:“小僧于十三年前拜入少林,此前一直在慈恩寺,不知施主所问何人?”那人凝神想了片刻,开口仍是迟疑:“我有些记不清了。”念真笑道:“既是年岁久远之人,施主不妨随他去吧。”那人点了点头,道:“我少时常随父兄去慈恩寺礼佛,他是个小沙弥,与我年岁相仿,每次相见,我们都相谈甚欢。如今……如今我居于江湖之远,十年未曾回长安,不知故人平安否。”
念真道:“我瞧施主不过弱冠,十年未见,竟能记挂至此,着实罕见。不如小僧修书一封至长安,替施主问一问罢。那故人既与施主同龄,想来也不过二十岁许,小僧便请慈恩寺的师兄弟留意一下。”那人摇头道:“我今年二十有九……罢了,你也是长安离人,如何会知长安事,我不过平白一问。”那人低声道:“多年未见,也许他早已忘了我……”言及此处,似乎无端勾起几分痛楚,缓缓阖上了眼,“他们都已经忘了我罢。”
暮色四合,寺庙四处开始上灯,一个小沙弥提着灯笼过来道:“主持命我过来问一下,天色已晚,施主可愿吃过素斋再走?”那人道:“主持好意,原不应辞。只我眼疾未愈,平日里只能吃些药膳,不敢在外饮食。”小沙弥应声去了,那人对念真道,“天色已晚,我便不打扰师父用饭了。”
念真道:“小僧过午不食,何来打扰一说。施主若无其他事,可否再陪小僧吃一杯茶?”见他点头,念真又道,“小僧见施主执念深重,似乎颇受其苦?”那人苦涩一笑,道:“何止颇受其苦,简直生不如死。”
念真心下一叹,劝道:“施主,《贤愚经》中有一偈子,说的是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世事无常,施主若能做到一切随缘,痛苦就能烟消云散了。”
“我知道世事易迁,人心易变,可是……这世间有石,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世间有丹,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非择取而为之。师父,我生性执着,如何能改呢?若是研丹擘石便能夺坚灭赤,那么不但石将不石,丹亦非丹。”
念真笑了笑,温言道:“施主所言,小僧明白。石坚丹赤皆为天性,不可夺,不坚者非石,不赤者非丹。然而石亦有时破,丹亦有时赭,皆非所愿,而人力莫能阻止。施主既知世事易迁,何不且随他去,纵是山穷水尽处,亦有柳暗花明时,若是始终执着于过去,不肯释怀,岂非徒惹悲伤?”
“‘释怀’二字,谈何容易。”那人淡然道,“我曾以为,这岁月如此漫长,总有一日能让我释怀。哪知十年过去,身边人事已非,每每思及往事,仍觉痛不可当,恨不能一斩前尘。若说执念,我也曾细细想过,之前所求之事,哪怕对方不是他,哪怕是时至今日,也是丝毫不能妥协更改。若说释怀,我曾经……恨之入骨,恨他,恨他们,即便时至今日,忆及当初,也觉如鲠在喉,不可原谅……”话至此处,他突然缄默下来,许久都没有继续说下去。
念真温声问道:“既是如鲠在喉,不能原谅,又如何说是释怀?”
“……我不恨他们了。”那人缓缓道,“我以前喜欢吃樱桃毕罗,后来不喜欢了;以前爱喝蒲桃酒,后来不爱了;以前感情是浓烈肆意,后来变得隐忍克制;以前偏爱去热闹的地方,人越多越好,便是睡着也得有人守着才行,现在……一两个月不言一字,也是有的,若是人多了,反而觉得心烦。人心易变,我如今已经懂了,所以不恨了,也释怀了。”
念真笑道:“若是施主当真释怀,便不会觉得故人不能原谅了。《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地名为无相寺,施主何不借此寺名,一释过去爱恨恩仇?”
那人凝眉细思,不以为然道:“原不原谅,跟释不释怀,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我如今目不能视,若有人不小心将我撞到在地,令我受伤,他道一声‘对不住’,我便要说句‘无妨’么?且不论我会不会说这句‘无妨’,至少在我心里,并非毫无妨碍,反而极为介意。即便是无意,即便已道歉,对于将我撞倒一事来说,我可以不追究,但既然此事本身就是错的,那我为何要原谅?若是任何事都能原谅,何来国法家规?我不想着便是了。”
念真心下一叹,眼前之人需要原谅的并非将他撞倒之人,而是他自己。他不肯宽恕别人的错,可这痛苦却是要自己来承受。但他终究没有再劝,交谈至此,他已经知道他执念深重如丹之赤,亦知他心性坚定如石之坚,绝非旁人三言两语可以动摇改变。只是这般迥异常人的性情,倒教他想起一位故人来。再细瞧他形容,面目从容,隐现佛心一点,青眉平舒,掩却多少离思。
念真忽觉灵识微动,忆起师兄曾言,他命里尚有一段尘缘未了。
莫非眼前之人,便是命中尘缘客?
念真道:“施主乃性情中人,既已历经红尘事,想来有自己的一番思量,小僧不宜多劝,只望施主能始终坚守本心,莫要入了歧途。”声音一缓,又道,“施主方才说自己来自长安,又言自己在慈恩寺有故人,小僧曾在慈恩寺听讲十余年,亦瞧施主颇为面善,不知可否有幸得知施主名讳?”
“那时我年纪小,从来只唤小字,想那故人也未必知我名姓。”那人眉心微蹙,缓缓道,“可我依稀记得,那个小沙弥,法号似乎是……”他顿了许久,仔细回想了一番,仍是不甚确定地道,“……大约是叫念真。”
念真微微一惊,前尘旧事扑面而来,只一声清越童音,越过千尺佛幡,越过七重飞檐,越过战场宫阙,越过生死离合,越过十数载仓促岁月,越过数千里杳杳尘烟,落定耳畔:我叫麟儿,你呢?小和尚,你可有法号?
那两度更换的年号,那早入黄泉的传说,他仿佛疑窦丛生,又好似豁然开朗,只觉眼前一幕如梦如幻,似是昔年初逢浴堂院,月下牡丹动长安。念真郑重起身,合十双掌:“贫僧法号念真。一别十五载,殿下还好么?”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