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克热图斯基元帅认为最靠谱的米哈乌将军被安排到关系大军后路的莫济里城,充当一名守城大将后,没了后顾之忧的杨·斯克热图斯基带领着所有的波兰立陶宛联军正面迎向洪天成率领的太平军主力。
俗话说得好,人数上万无边无际,自然而然的,上万大军行军赶路,只要是拥有基本的战场斥候能力或者是当地人的线报,都可以推算出大致的行军路线。
毕竟,上万大军不是人数不多的旅人,穿山越岭踏过丛林都不算什么,没有路也能走出一条路来,只要想,行踪很难被确定。
但军队就不一样了,军队可不是一排排士兵列成行军队形走过去就可以的,那么庞大的军队每天消耗的粮草物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大军前行都伴随着大量的驮马运输队随军行走。
士兵们或许吃吃苦多耗一点时间穿越丛林也可以,但那些驮马车队可走不了那种路线,而且军队每多消耗一天的行军时间,就多一天的粮草消耗,这对于没有铁路线的时代绝对是个后勤悲剧!
因此,大军行进不是走方便修好的‘官路’,就是在相对平坦的平原沃野前行,翻山越岭不光会加大对后勤的需求,还会产生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即便到了20世纪那个科技爆发的年代里,万里长征中的非战斗减员也是十分恐怖的,当然,也正是因为万里长征的不易,才值得传扬歌颂。
至于死人的问题……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只要能获得胜利,他们就是烈士!
洪天成就是御驾亲征来决战定胜负的,自然不用掩藏踪迹,选择的是进程最快的‘官道’,理所当然的,波兰立陶宛联军主力的斥候想要发现洪天成的太平军主力也不是什么难事。
反之,太平军主力的斥候要发现波兰立陶宛联军主力数万人的踪迹,也很容易。
想要把几万人藏起来,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即便去掉米哈乌将军的本部人马,波兰立陶宛联军主力包括后勤杂役民夫在内,人数也超过5万人,其中真正的精锐人数只比太平军主力多出一点,不足俩万人,剩下的基本都是充数的民兵、城防营和不入流的雇佣兵。
这些部队打打固定模式的攻守战和顺风仗还行,但士气值却十分愁人,只要战场形势急转直下,第一个崩溃的就是他们,要是阵线被突破,他们也容易被裹挟着雪崩。
不过,对于这种三流炮灰部队的士气问题,欧洲将领早就有相对解决的办法,容易崩溃没关系,让他们分成一块一块的站成固定的作战阵型即可,到时候军官会一字一句的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然后用精锐的部队将他们分割开来,这样一来,当某一点或一线被突破打崩时,精锐部队就可以及时填补过去,保证整个阵线的稳定,给那些三流炮灰士兵足够的信心继续打下去。
这就是古代战争往往会将部队多层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