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印象里熟悉的地雷固然是近代才有。但地雷这种武器出现的历史其实很早。
宋金之时,金军攻打陕州,宋军就把火药放进铁壳里埋于地下,重创金军。
到了大明初年,也就是大概三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了机械发火装置的地雷。《火龙经》里说:“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
这不仅是压发地雷,还与后世的连环雷相似。故而,给了无数新生事物命名的朱慈烺这一回没有了命名权。因为,地雷早已有了这个名词。
就是后来的戚继光,也制作了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
朱慈烺在日本做的,只是进一步提高了地雷发火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以及伴随着火药制作水平越来越高而带来的威力提升,让原本不被人注意的地雷成了威力巨大的武器。
相比而言,欧洲就落后许多,一直到两百年前要塞防御战中才出现地雷。
而这,也是阿斯纳尔能够认得出地雷的缘故。
他万万不会想到,在遥远的东方,竟然也能出现这样高级的武器。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盛传,中国人没有热武器么?
他们的战争,还停留在中世纪骑马砍杀的阶段,是冷兵器的对决。这一点,在他们与之前所有大明移民的接触之中都得到印证。就在十年前,他们曾经与还是中国军队的郑氏集团接触的时候,也是十分清楚,那会儿的大明军队还非常依赖冷兵器。热武器对于明军而言,除了火炮几乎没有。
就是火炮,很多时候一艘战舰也只有那么一两门,比起欧洲人的炮舰十分孱弱,只能依靠以多打少取胜。
也正是如此,才是阿斯纳尔敢于轻易出战的底气。
但是,眼前的地雷击碎了他的猜测。
下一刻,鲜血淋漓的现实告诉了他,真正的大明军队到来了。并没有什么手持钢刀长毛的军队,全都是手持中兴一式步枪的精锐兵马。
他们排列着比西班牙军队更严整的队列进发。
他们手持着比西班牙人手中火绳枪更有威力的燧发枪进发。
他们穿着比西班牙人更舒适漂亮,更整洁威武的军装向西班牙人进发!
他们来了,大明的军队,在统帅杨朝栋的率领之下跃出了壕沟,迅速地整队,随后迅速地压向前方。
战斗,迅速地开打了。
但他的结束,也是如此的迅速。
只是一轮排枪,阿斯纳尔手底下的西班牙士兵们就失去了所有反抗的斗志。
很简单,他们眼前出现的是一支超过八百人的队伍。只是一轮排枪,火力之凶猛就盖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是一支人品低劣之人组成的军队。
他们为了抢掠而狂热,自然也会因为死亡的威胁而胆寒。他们既然缺乏怜悯的骑士精神,就不要指望他们能够如骑士一样奉献自己,去进行一场必死无疑的战斗。
“只是一轮排枪,他们就会倒下。”阿斯纳尔的话这会儿出现在了杨朝栋的口中。
但这并不影响阿斯纳尔觉得羞愧。
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恐惧。
无数人逃跑,而明军冲锋的速度又是那么快。
就这样,还没等赤嵌城里的荷兰人、英国人反应过来。城堡之外,西班牙人就纷纷跪倒了一片。
情急的,甚至有人脱了衣裳,将白裤子举在头顶,唯恐对方不知道他们已经投降而收割了他们的性命。
战斗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的短暂。
阿斯纳尔前一刻还在畅想着从这群富裕的中国人身上抢够钱财,但下一刻就已经成了对方的阶下囚。
一名中国士兵走到他的身后,轻轻一脚,阿斯纳尔的双腿就没了力气,跪在了地上。
而这会儿,城堡之外,不知何时聚拢了几个村民。
显然,赤嵌城也有中国移民存在。以及,更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少的高山族土著。
这会儿,他们见往日欺压自己的西班牙人被大明士兵押在地上跪着,纷纷高喊了起来。
“祖国来人了!”
“大明天兵杀过来了,这群洋鬼子的好日子到头了!”
“我们的好日子,也终于来了!再也不用受这些人的欺压了!”
……
这一刻,不止是中国移民,就是高山族土著也纵情欢歌,高呼起来。而城内,更是无数中国移民传扬着消息,喜极而泣。
不知多少人跑进卧室,小心翼翼地搬出列祖列宗的灵位,哭泣地诉说着等到王师南下的喜悦。
他们的确盼着这一刻盼了太久了。
阿斯纳尔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不知道被杨朝栋说了什么,毫无精气神。
而另一边,赤嵌城的城堡之上,死一般的寂静。
伯尼好几次长了口,却都不知道说什么,他感觉手脚冰凉。他回忆起了无数的事情。
与郑氏贸易,是赚着得罪中国政府的钱。毕竟,郑氏是叛逃自中国,而郑芝龙等几人,都是罪大恶极。
他又想起无数关于中国人的传言。
这个国度,不仅是文明的世界。也同样有许多古怪的传言,比如诏狱里可怕的刑罚……
而现在,他都让他无比清晰地回忆了起来。
“还好……还好……”雅各布艰难地挤出笑容:“赤嵌城还没有丢,我们还有希望。阿斯纳尔上尉的勇敢让我们明白了眼前的对手。不管如何,比起有可能死在阵地上,我们还有坚固的城堡。我们还安全!”
一开始几句话乱糟糟的,雅各布显然也有些神情恍惚,好一阵没反应过来。到最后,眼见大家的表情都是越来越难看他才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这话太过于伤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