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天气形成,从科学的角度给出系统合理的解释的人。
同时在教导弟子以及传播学问方面,也散播着辩证与求真的思想。
受他的影响,唐朝自李世民之后的历代皇帝,哪怕是谋朝篡国的武则天,变得更加实际,注重发展。
同时随着《乙巳占》的推广,在农业上有着巨大的效用,给唐朝这农业文明,创造了一个无比牢靠的根基。
唐朝能发展到现在这个鼎盛时代,有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他。
作为他半个弟子的李隆基,明白这评价是有多高,哪怕是之前华山一战,也没有改变他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此时,面对这样的评价,李隆基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是错了,
对于面前这位自己看着长大的皇帝,没有掩饰自己的表情,李淳风一眼便知道他在想什么:“老朽虽然大限将至,但还是能护陛下一些时日,而且这太武真人所图不小,绝地通天这一道并不是这么好走的,陛下又何必担心呢?”
“这些我都明白,但是!”李隆基声音低沉,双掌在身下的椅子上印下深深痕迹,怀着浓浓的不满道:“朕!这一切都是朕的权柄,朕不希望任何人凌驾在自己之上!”
看着眼前李隆基这姿态,李淳风一阵恍然,以前让人心醉的帝王之风,在这时的心情却没有丝毫波动,甚至还有一点想笑。
“走向共和”
想到这个词,李淳风审视着面前这拥有圣王之姿的皇帝道:“陛下,太武真人的计划,应该已经向您和盘托出了吧?你的想法是什么?只针对这个想法。”
考校?李隆基微微差异,却是不露声色思量着,过了一会儿才开口回答:“心事好心,但是……”
答复却是从各个方面贬低着王启的计划,甚至是最后,在立意上质疑计划的正确性、必要性。
整个大殿中,随着李隆基话落,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能够参议此事之人,无一不是李隆基的心腹,并且政治智慧与敏感度无不久经考验,察觉到事情风向变化,几人都是眼观鼻,鼻观心,陷入沉默。
李隆基与李淳风,在这寂静中相互对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对于饱经世事的两人来说,一切都可以作秀。
他们看的不是他想要表达的,而是一种姿态。
良久,李淳风深深的叹息道:“陛下,您拥有如此智慧,老朽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大唐已然在您的手上,老朽累了,请准许老臣告退。”
“世伯言重了,是三郎过了。”长舒一口气的李隆基,难的真情表露,执晚辈之礼亲自护送着李淳风走出大殿。
跨过门槛,静静的看着李淳风远去,李隆基面色又阴晴不定起来,他何尝不知道王启的计划有多么惊天动地。
俗话说得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是,远见卓识的李隆基,看得到这青云之外便是大权的切割。
切割相权的唐朝皇帝,又岂能容忍其他人来分割他的权力!并且有了退让的第一步,那么距离第二步还会远吗?
皇帝是自私的,特别是拥有丰功伟绩的皇帝,特别是想要超越三代的皇帝,他们睿智、强大、富有才情,却又无比贪恋着权力。
符节令,掌管李隆基的八方玉玺,但此时,在保存玉玺之地,有四方玉玺不在其中。
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以及重铸武则天私铸之玺,除了传国玉玺最能代表李隆基的玉玺,皇帝之玺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