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尽孝于阿耶膝下,郑绥去守静园陪着阿耶的时间便越发地多了起来,当然,这是后话。
——*——*——
四娘郑纷的婚期,于九月举行。
秋高气爽的季节,因婚事在荥阳举办,宗侃及宗氏亲族眷属,都提前赶至荥阳,全部安置在郑家的一座别院里,别院于半年前便已开始布置。
这回,宗侃来府里,郑瀚见了他一面,也不知道宗侃这一年里下了多少苦功,那笔字,倒还工工整整,堪堪能入眼,令郑瀚刮目相看。
郑经在一旁瞧着,想起去年宗侃刚来时,阿耶闭门不见,后来看在阮世父的面子上,让宗侃进了门,当时阿耶正在整理经义,听说宗侃仰慕阮世父的字,遂随口让宗侃临一幅阮世父所书的《两京赋》,宗侃是满满地临了几页纸,只是当阿耶看到那笔字时,恨不得拿扫帚把宗侃扫地出门。
所幸,四娘喜诗书,郑瀚还是把一套自己注释的《诗经》和《公羊传》给四娘作为陪嫁,只能把寄望于下一代,他可不愿他将来的外孙不通诗书经义。
那样,还不惹世人笑话。
出了守静园的门,郑经对着宗侃笑道:“你这套行头换的,阿耶看着却是欢喜。”
先时,初见宗侃时,他差点都认不出来了,脸上的胡子没了,原本黝黑的皮肤敷上的一层白粉,粗浓的眉毛也修剪过,又一身峨冠博带的士人打扮,可以说,整个人完全变了样。
“这还是我姨丈给我支的招。” 宗侃一脸苦笑。
他原本觉得长裾博带碍事,可未来岳父喜欢文士,虽穿在身上极为不自在,却也只能勉为其难。
总不能,堂堂男儿,让一套衣裳难住。
郑经陪着宗侃回到别院,宗侃重新梳洗一番,两人方坐一起说话。
只听宗侃问道:“你近来有阿平那边的消息吗?”
“我也是半年前,收到过他的一封书信,如今他在封地庐陵,瞧起来,生活应是挺安逸的。”说着,抬头瞧了宗侃一眼,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消息?”
“听说不久前湘州刺史温峻作乱,半月前,已攻下临湘城,湘东王萧章私下里逃回建康,温峻已占领湘州。”
郑经吃了一惊,“你听谁说的,这么大的一件事,怎么会这么长时间都没一丁点消息外传。”郑经深表怀疑,最近南地的邸报,都不曾提过这件事。
“我家从前有个宾客,在临湘城任校尉,听说,温峻占领湘州后,并未攻打别处,这事便让建康不动声响地给压下了,你也知道,南地的军队集中在荆扬二州,扬州都徐淮扬军事,防止石羯南下,荆州又正逢休整,建康朝廷哪有多余的军队抽出来去湘州镇压,况且,温峻在湘州任刺史,已有六年之久。”
“这么说来,只要温峻不称王,不把事态扩大,建康朝廷便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如今,建康也有心无力。”宗侃说着,又压低声响,“我虽估计着阿平应该知晓了,但自得到消息后,我还是给阿平去了信,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住机会。”
“最近三十几年,南地还算是比较安定,韩庚守成尚可,由他镇守荆州,挑不起什么事端。”自韩庚接手荆州,也只发生过两次小的动乱,很快就压下去了。
“是挑不起事端。”宗侃点头,“但坐不坐得稳就另说,荆州历来炙手可热,南楚朝中,那么多世家大族都盯着紧紧的,韩庚出身寒门,不知有多少人想把他端下去。”
郑经却不信,韩庚以一介寒儒之身,能做到出镇一方的大将,却不容易,“韩庚经营江夏十六年,是楚帝一手扶持上去,赶下去不是那么容易,况且,荆州如今已完全在他掌握之下。”
荆州的军队,占南楚二分之一的兵力,可谓势大。
“这话言之过早,桓氏经营荆州三十余年,韩庚完全掌握,少说也得三五年功夫。”宗侃望向郑经,语气笃定道:“若我料得不错,今年的那两场小的动乱,定是阿平的手笔,韩庚如今需要的是时间,但阿平如今,已迫在眼前,容不得耽误片刻。”
“除非出现大的动荡,要不阿平想夺回荆州势力,不会那么容易。”郑经一直认为,桓裕当前最主要的困境,是楚帝以及整个建康朝廷因桓裕父亲的事,对桓裕存有戒心,打压得厉害。
“那就得看阿平能不能把温峻占领湘州这件事的事态扩大了。”宗侃说完,又叹了口气,“父为九州伯,我不信,阿平真甘心守着庐陵县公的爵位,而什么事都不做。”
这方面,郑经自然也是很了解桓裕,极为赞同这观点。
不过,半月之后,传来的消息,也证明,桓裕果然没有让宗侃和郑经俩失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