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宣和崔维等人望着这一幕,心中也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他们知道,这些即将踏入仕途的学子们,将成为大周朝未来的中流砥柱。
侍卫们将榜文小心翼翼地贴在午门前的公告板上,众人纷纷涌上前去,争相观看。片刻后侍卫,高声说道:“凡榜上有名者,明日午时,正衣冠国子监候旨觐见圣上,参见殿试。”
说完话侍卫们便静立两侧,沈慈等人也转身进宫。
萧朝信很是尊重老臣孔文宣的看法,问道:“孔师,此次科举应试中,可有特别看重的人才?”
孔文宣恭敬地回应道:“启禀圣上,臣在此次科举中发现了几位才华出众的学子。岳州的刘培成、成义,辽东的乔观,以及江南的唐元,他们都是寒门出身,但文采斐然,见解独到。臣认为,他们或许可以担当重任。”
萧朝信点头表示理解,随即话锋一转:“嗯,听孔师的意思,这四位都是寒门子弟。那么,朝中勋贵、世家大族子弟中,就没有符合孔师眼光的人选吗?”
孔文宣心中明白,如果此次科举中没有勋贵世家子弟获得高位,皇帝可能会面临压力。但他也清楚,这些世家子弟的治国理念确实令人失望。
“圣上,臣并非有意摒弃世家勋贵子弟。然而,他们在科举中展现出的民生解析实在过于幼稚。若让这些人负责地方施政,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孔文宣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萧朝信对此也心知肚明,勋贵子弟们长期娇生惯养,要求他们为百姓着想并非易事。于是,他将目光转向沈慈,询问道:“曹国公,对于此次科举应试,你有何看法?”
沈慈在听到萧朝信的询问后,慎重地回答道:“回圣上,臣认为,此次中试的勋贵子弟可以先行在京城的六部和五寺等衙门中任职,负责一些较为琐碎的事务,以此加强他们的实践锻炼。这样,经过三五年的时间,他们就能逐渐积累起经验,并更好地为地方百姓服务。
这些勋贵子弟家中往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任职期间可能会得到家族的支持和帮助,这对于他们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助力。同时,这样的安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各部衙门的压力。
相反,如果将寒门学子留在京内,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境和阻力。因此,臣建议,在初始阶段,可以让勋贵子弟在京内任职,以便他们更好地成长和锻炼。”
沈慈的这番话,既考虑到了勋贵子弟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对寒门学子的关心与保护。他的建议旨在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朝廷能够选拔到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
萧朝信听后点头同意:“好,明日午时,太和殿殿试,今晚你们好好思考一下,明日的殿试考题,只有两个时辰,要酌情,更要有深度才行。”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