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凝立壁前,看着看着,心头若有所悟,只觉这幅“老子一罡化三清”似是道家的上乘练气功夫。
他把这幅图像牢牢记在心里,然后又朝左壁走去。这堵石壁,略呈长方,从右到左,一共有六个使剑的图像,腾跃劈刺,神态生动。最前面的三个图像,正是“飞宝三剑”只是壁上并无解释文字,也没有招式的名称,敢情“神宝出云”、“宝战于野”等招名。
他从第一图,一真看到第六图,每一个图形,都凝神话视,仔细的思索着剑路如何发展,一面以指代剑,缓缓的划着。韦小宝本是绝顶聪明的人,何况十年练剑,在剑术上已有极深的造诣,对“飞宝三剑”更是练得十分纯熟。
这壁上图像,是接着前面三式连续发展下去的,他自能从“飞宝三剑”的剑路,很快的领悟。
看完左壁六幅图像,再朝右壁上首走去。右壁同样刻着六幅使剑的图像,但这里和左壁略有不同的是,第七幅到第九幅,还是劈刺飞跃的图像,从第十幅到十二幅,却是怀抱长剑,盘膝跃坐的坐像。
而且姿态如一,看不出有何出奇之处?韦小宝大略地看了一遍,然后从第七式起,逐一仔细揣摩,曲第九式为止,因为前面六式剑路,他心中已经有了概念,这三式剑法,自然很快就能领悟其中诀要。
但从第十式起,后面的三个坐式,看了又看,始终无法看懂到底有何奥妙。韦小宝看了一阵,实在参不透剑中玄机,只得暂时放弃,先把前面九式,逐一加以连贯,用心揣摩了一阵,就取出身边短剑,从第一式起,按图演练了一遍。
当然最前面的三式,他自小就练得滚瓜烂熟,从第四式到第九式,一式比一式繁复,但他对剑法原有相当造诣,除了初次练习,犹感生疏,等反复练过几遍之后,虽然未能得心应手,大致已可记住。
这六式剑法至少也花去了大半个时辰,眼看时间不多,要想把它一口气练熟,自然极不可能。只是心中对最后三个坐式,总觉其中必有深意,自己出去之后,不可能再来,平白放过,也未免可惜。
这就收起宝剑,重又走近石壁,凝神一志,细心观看,但任你把前面九式如何连贯,研求再三,总是无法和这三式贯串的起来,好像这三个坐式和前面的九招毫不相干,简直找不出半点端倪。
越是如此,韦小宝越发觉得这第三个坐式,必然另具奇奥,只可惜自己学识太浅,一时无法领悟玄机。心中暗道:“自己纵然无法参悟,何不把这三个坐式,一一记下。”
一念及此,就不再去思索剑路变化,强行索解,只是凝注目力,把三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坐式,看了再看,默默记在心里,这一仔细比较,才略微看出第一个坐式,衣褶皱纹略浅,第二个坐式,衣裙的皱纹较深。
而第三个坐式,双目微睁,似是凝注着竖立的剑尖之上。三个坐式,只有这么一丁点不同,若非仔细比较,自然极易忽略过去。
如今业已全部记下,不用再停留了,他整了整衣衫,恭恭敬敬地朝石案跪下。拜了几拜,心中默默地向重阳真人通诚祷告了一番,叩谢自己学了壁间遗留的剑法。
然后站起身来,吹熄烛火,双足轻轻一点,纵身从洞窟中穿出。回到上面圆形石室,俯身从地上抬起那个倒刺,收入怀中,举步朝左首第二扇门户走去。
就在他走到石门还有三步光景,石门已经自动开启,耳中同时听到地底传出来一阵轧轧之声。韦小宝心中忖道:“自己方才还在奇怪,那座古铜鼎何以并未复原,原来要等自己定走”生“门。
等到此门开启,那就表示进入洞府之人,已经离开,这阵轧轧之声,自然是古铜鼎开始往上升起,恢复原状了,这位神算子,设计之巧,当真鬼斧神工,夺天地造化之妙。”
心中想着,无暇回头去看,就举步跨出石门,行不几步,但听“砰”然一声,那道石门,已经自行阖起。门外自然也是一条水磨青砖的夹道,和自己进去的“开”门里面完全相同。
他由“开”门入“生”门出,这是最安全的路线,当然不会触动埋伏,有什么惊险。走完夹道,推门而出,便已踏上走廊,他仍循来时原路,回到南方“景”门,廊外就是石级。
两件任务,均已圆满完成,心头自然十分轻松,随着石级盘旋而上,走得极快,不消多时,就已到了石级尽头。
但见出口处,一根铁棍,上面连着半个石球,下面连接在一方巨石之上,既似支撑着石球,也像拉住石球,使外面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